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网评 > 正文

夜访群众听名声,走基层就须听群众心里话2014-09-01 15:25:41 | 来源: | 查看: | 评论:0

  今年4月,水城县委组织部干部黄顺江作为驻村干部住进了李家寨村。考虑到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顺江采取“昼访夜谈”形式,利用晚上时间到农家“串门”,把政策送上门,把民情记心上,消除与村民的“陌生感”,村民纷纷翘首点“赞”。(中国经济网 8月30日)今年以来,水城县推行以“夜访、夜问、夜解”的群众工作法,驻村干部把服务时间延伸至夜晚,走村入户,与群众谈心“访”情、寻计“问”策、答疑“解”惑。目前,全县驻村干部主动走访农家1.2万户,代理服务事项1000多件。

  党员干部下基层,怎样才能取得实效?那就是多多听听群众的声音。群众的声音,就是大实话,上级政策好不好,落实得怎么样,在这里可以得到最真实的反映。只有上下及时交流,真实表达,才能形成良性互动,调整失误,确保政府工作的方向与群众要求、群众利益协调一致。党员干部们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基层的真实情况,光在办公室看文件、听回报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经常深入基层,与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地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群众的声音在传递过程中变形走样。

  广大群众心里最想什么,这就是我们党执政决策的风向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我们树立了听群众呼声的榜样。温家宝总理下基层调查研究“不打招呼,不做约定,突然停车”,经常改变地方安排的路线,直接进村入户了解情况,反复要求“我想直接听听大家的心里话”,“你们要给我说实话!”吴仪副总理在湖南考察血吸虫病防治情况时,将前呼后拥的地方官员“赶”到屋外,并把村卫生室的医生请到中南海,当面听最基层的声音,看看农村合作医疗还有什么问题。

  值得警惕的是,目前,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听不到群众的声音。有的满足于使用第二手材料;有的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想问题、作决策,情况不明,民意不清;有的下基层调研流于形式,听到的大多是经“人工处理”的声音,里面带有水分。而领导干部听不到群众的声音,工作指导就可能陷入盲目,工作作风就越容易漂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群众的声音就是我们的源头活水,就是我们的思想库、智囊团。党员干部就是要从群众的意见和声音中听出责任和义务、听出鞭策和警戒、听出差距和努力方向。党员干部只有倾听群众声音,才能有效地把民声民意当作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依据,不断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作者:王惜朝

上一篇:“超半数本省籍省委常委折戟”有何警示 年轻干部要在基层熔炉中锻炼好作风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