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网评 > 正文

坚定“车改初衷” 谨防车补变“油水”2015-01-04 16:05:01 | 来源: | 查看: | 评论:0

  去年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接管的公车改革要基本完成。近日,记者通过采访多个中央部委证实,目前中央层面公车封存和补贴发放工作已基本完成,公务交通补贴已从上个月起开始发放。根据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车补”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1月4日京华时报)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公车已取消,正常工作不能耽误,政府给公务员发放车补,本无可厚非。但是,车补的底线是减少之前公车使用的费用,切不能将“车补”变成“创薪”或“车腐”,大搞权力自肥,变为权力寻租的“油水”。

  然而如何将一个好的政策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按说,“车补”应该是公务员因公外出所花费的实际交通成本,只能依据公务员“跑腿”多少发放。领导安排工作给下属,并不需要每天在外面跑,而普通公务员却要为了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东奔西走。可规定的车补却是按级别来定的标准,这样,领导的车补成了福利,小公务员却可能要拿工资去补贴。现行的“车补”政策让特权走近了“合理”、走向了光明,不过是一次给公务员“变相加薪”而已。

  就此而言,公务员既然已经按照职务、级别享受了工资福利待遇,就没有理由再按职务、级别享受车补待遇。“一刀切”按职务、级别发放车补显然不合理。其一,公务员公务用车行为与职务级别没有必然联系。出门公干并不一定职务越高办事越多,有的普通工作人员办事更多,用车更多,车补却更少。其二,车补与级别挂钩实际上是把公务员的公车特权变换了一种形式。表面上看,领导家属与司机不能再享受公车特权堵住了三分之二的公车腐败漏洞,但是换个角度看,以前无形的公车特权被换成钞票装进了公务员特别是干部的腰包。这实际上是变相提高官本位福利。

  避免“车补”变为“新福利”,沦为权力寻租的“油水”,离不开“三个前提”。一者,车改的底线应是省线,在各地推行公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公车改革之后的“节约”总量,还应该充分考虑到“补贴支出”情况。其二,必须以“公平”为前提,在各地推行和参照“标准”之时,应该适当考虑贫困和边远地区公务人员出行成本更高的现实,以及特殊岗位出行更多的问题,而不是僵化地执行“标准”。其三,车补之后的“效率”问题不能不重点考量,部分公务员如果办公事也总要自己“掏腰包”,其积极性可想而知,工作效率也将难以保障,这也是“一刀切”的公车改革之下必然面临的问题。

  公车改革深孚民意,但并不是制定出一套大的科学的方案就万事大吉,因为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一,公务员岗位复杂多样,面临的改革难度和复杂性也将是巨大的。任何一项改革成功,三分靠政策,七分靠落实。现在只能说公车改革有了一个满意的开局,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这更加考验有关部门的智慧和决心。(文/曾小明)

上一篇:史上最严“环保法”,值得期待更值得宽容对待 必须对腐败的“团团伙伙”零容忍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