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明强调,要深入开展“走基层”活动,推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要把“走基层”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在制度化、经常化、具体化上着力,每年11月开始用3个月左右时间集中开展,平时也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有针对性地确定工作重点,避免走马观花、搞形式主义。(新浪网 11月10日)
到基层、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工作作风。工作中的许多决策都是通过下基层调查研究,反复征求群众意见,集思广益而产生的,群众的许多困难也是通过深入基层时发现并解决的。只有经常到基层去,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才能够不断增长才干,促进工作,才能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情深。
当然,到基层,不是只是简单地走一走,看一看这么简单。如果只是为了追求形式,博一个亲民的名声,这样的下基层就是形式主义,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真要让下基层成为领导干部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的有效方式,笔者认为,要念好“三字经”。
首先是不摆谱。领导干部下基层应当与群众坐同样的椅子,吃同样的饭,以朴素的作风紧密联系朴素的群众,维系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如果走到基层摆官架子、讲官话,从头到脚一身官气,那就是官老爷作风。领导干部下基层,应该直接到老百姓家里坐一坐,与老百姓在一起天南地北聊一聊,村里村外的情况问一问,从最“纯洁”、最朴实的话语中了解最真实的村情民意,了解基层群众最盼望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其次是不包装。下基层,领导干部能了解到在办公室听不到、文件上看不到的东西。如果领导干部下基层前要发文件、打招呼,提前精心设计行车路线、参观走访地点,调研的乡村都是“试点”,走访的贫困都很“专业”,听到的话语全是“台词”,问到的困难都被“克服”,看到的问题全被“掩饰”,了解的实际全是“假象”,掌握的情况全是“表面”,这样的下基层就成了完成“作业”。
再次是不放空炮。老百姓最讲实惠,下基层的根本目的是为群众排忧解难。任何再美好蓝图和愿景,任何再巧舌如簧的动听话语,如果只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都不如“萝卜”、“白菜”来得实在。对于群众反映迫切的问题和难题,如果不能方百计地加以解决,面对群众许下的种种诺言,如果不能逐步加以兑现,其结果必将是失信于民,损害执政党的公信力和形象。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多动为民服务的心思,多想为民解难的办法,多练为民办事的本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广大领导干部一定要秉承好这个传统,深入基层,接触群众、面对群众,听老百姓心里真正的想法,了解基层的呼声和期盼,从而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脉相连,鱼水深情。
作者: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