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沈丘下辖自然村李庄和朱庄的上百户农民,十年间都在寻找“出路”:两村庄通往省道只有土路,遇雨寸步难行。村民多次向上级政府申请修路,却因不符合“村村通”规定未获批。村民集资数万元准备“跑关系”,却因“无门路”将集资款搁置。事情曝光,集资款被退,却引起领导重视,承诺修路。(9月27日《新京报》)
一直以来,交通在日常生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又特别是在农村,因为进出常常只有一条道,所以路况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上学、就医等日常出行。另一方面,“要致富先修路”,很多贫困、偏远的村庄,也常常是因为“卡车进不来,产品出不去”,所以人们依旧在温饱线上挣扎。
当然,国家历来对农村公路也是十分重视。“十二五”规划、“村村通”工程等,均是国家大力建设农村公路的有效佐证。因此,当河南沈丘两自然村10年不通公路被曝光,难免让人震惊。
纵观这起事件,犹如一出舞台剧,情节之跌宕起伏让人无言。村民们十年来多次向上级政府申请修路,却始终未获批;探听到消息,其他村修了路是因为“上面有人”,所以集资数万元准备“跑关系”;无奈找不到“关系”,集资款被搁置两年多;后来,事情曝光,集资款被退,却引起领导重视,承诺修路。
故事总算是有了一个好结局,可其中的过程却让人寻味。如果说之前不能修路,是因为不符合“村村通”相关规定;那如今领导“金口一开”即表示修路没问题,那是不是表示所谓的政策还不是领导说了算?可见,多年修不了路,问题症结不是领导能不能修,而是领导想不想修。只要问题一曝光,领导一重视,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另一方面,“集资送礼”的闹剧,也再次凸显出当前我国官场的某些不良作风,可谓“深入人心”。虽然这些钱谁都没动,最后被全款退还,可是,为何送?为何退?因为村民现实需求遭遇政策门槛,当地政府对村民请求不予理会,所以村民们只得以为,是不是要先“打点打点”。因为办不办事终究得按制度行事,收礼只能让事态更加异化,所以相关部门必须退还。
虽然问题村庄已经开始准备修路,可是还有多少偏远地区仍然遭受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困扰?虽然“集资送礼”未能实现“预期目的”,但是还有多少官员、多少事项真的就是不拿钱就不办事?当前群众路线虽然已步入尾声,但我们希望“结尾不代表结束”,各级政府还是能依旧将群众意识牢记心间,时刻替民作主、为民分忧。
作者: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