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网评 > 正文

福利之门,打开要谨慎2014-10-10 18:46:35 | 来源: | 查看: | 评论:0

  十一黄金周,不少人在朋友圈晒福利。一些刚上市不久的互联网企业,员工展示了五花八门的福利,引人羡慕。而正在进行薪酬及福利待遇改革的国有企业,员工则纷纷感叹“一年比一年差”“什么都没有”。(新华网10月10日)

  网友们又在晒福利了,看来福利的发放,已经是热点中的热点,群众关心了又关心的话题。连续一个月,关于福利的新闻陆续在各大网络媒体报到,9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反腐不应该反职工福利》,道出了人们的心声,被网民称为《人民日报》最接地气的文章。此文之所以能够赢得人们的满堂彩,大背景是十八大以来,以反腐败为目的的清理“三公”经费和整治“四风”,风从上面一路刮下来,到了基层,很多单位把以前已有或应有的职工福利也给刮没了。对于很多基层普通职工来说,“三公”经费与他们相距太远,“四风”问题以前多少有过,这次群众路线教育下来,该改的改了,仅剩的也就那么一点点小福利了。由此,延伸出网友一到过节就晒福利,多多少少,都能听出大家小小的抱怨。

  在反对吃喝浪费的同时,近两年来,人们也发现,以前端午节发的包子盐蛋没了,中秋节的月饼没了。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节日也就节日,悄悄地就过了,虽然时间已过去一两年,人们已经习惯了,但有时一想起这事儿,心头也有些空落落的,网友的抱怨,也是能够理解的。

  要说经济条件,大家也不是买不起个盐蛋月饼、洗衣粉什么的,退一步说,即使有那些东西摆在面前,自己也并不稀罕,但是作为一个职场人、单位人,传统中,就是在这么一点节日意思中,体现一点小小的优越感,现在过年过节,就这么清风雅静的,好像缺失的不是什么物质,而是精神。对于经济条件次一些的普通单位来说,小小福利,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

  各大媒体热议福利,让我们仿佛又看见了希望,觉得曾经渐行渐远的“福利”要重返人们生活了。我的观点是,福利之门,打开还是应该谨慎。

  网搜,福利的大致定义是“非现金式报酬”,既然福利被认定为“非现金形式报酬”,那就应该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但从来就没见哪一级劳动人事部门来对单位福利问题作出一个统一的规范性的规定或解释。传统中,这种福利往往都是各单位自己在发,发什么,发多少,啥时发,完全取决于单位的自有奖金和领导的热情,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物质上的独立王国。因此,这一部分“福利”最终就成了判断一个单位是“好单位”和“差单位”的主要依据。在工资标准统一由国家确定的情况下,以前,人们在选择工作单位时,眼光主要就是盯到一个单位的福利上。

  既然没有标准,那么打开福利之门必须谨慎,不然又会被关进“福利的笼子”,成为让人担忧的四风问题,那就得不偿失了。

  作者:吴不治

上一篇:杜绝人情小“红包”,切断权力大腐败 需让“胶带楼”成为居民“放心楼”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