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网评 > 正文

以“降门槛”为契机 不拘一格“揽人才”2014-09-26 22:06:03 | 来源: | 查看: | 评论:0

  今天,中组部、人社部和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印发了一个文件:《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这文件可谓实实在在地改文风。全文仅1700多字,却信息量巨大。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是,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录的门槛降低了。(人民网)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从古至今,国家、社会、人民对于人才的渴求一直没有断绝过,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民主集中制国家而言,对执政人才的需求更是关乎立党之本,建国之基。因此,降低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录门槛固然主要是为了体现公务员报考条件和任职地区应当匹配的“公平性”,但同时也展示了党中央对“人才”求贤若渴的决心。

  所谓人才并非一定就是饱学之士,莽莽江湖中依然不乏有能力出众之辈;“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也告诉我们,并非饱读圣贤之书的人道德品质就越高,遵纪守法观念就越强。我国古代很多忧国忧民、才华出众的能人志士,或者是囿于身份地位不能参加科举;或者是不善于应对“八股式”的选拔机制,使得一身才华尽付流水,只留下“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哀叹。

  时至今日,我国对于公务员的选拔依然有诸多掣肘:学历、专业、经验一项都不能少——这并非是在否定设立“门槛”:每个从业者都应当具备行业的一些基本要求——虽然这些“限制”很大程度上进行了人才的“初选”,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粗选”:“劣质品”虽然淘汰了不少,但也肯定会有明珠蒙尘,造成遗珠之憾。因此,降低“门槛”虽然看似使得人才的整体“层次”有所下降,虽然看似从“金矿”转到了“河砂”中“淘金”,使得出现人才的几率降低了不少,但“吹尽狂沙始到金”,金子始终会发光,人才终究会脱颖而出。

  而相较于那些非热门职位不考,非繁华省市不去者,愿意去艰苦边远地区“磨练”的人,其能力素质或许略有不如,但是意志品质却更胜一筹。先贤有云:“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俗语也说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同样的,才能可以培养,但品质却很难重塑。因此,在选人用人之时,更应当提供给那些“德为先”者更多的机会。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此次降低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录的门槛或许正是一个契机,能拓展我们选人用人的机制,将挑选人才的目光放的更远、更宽,而不仅仅局限于文章、理论的窠臼——在我国全面发展的今天,正是需要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才能真正挑选出能指导、引领全体国民前进的执政人才,从而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李一一)

上一篇:基层勤练“内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经之路 《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力促作风建设常态化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