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把党的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纪律刚性约束,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内决不容忍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2015年1月3日,新华社刊文指出,近年来落马的一些“大老虎”背后,多有一帮官员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勾连,形成一个个或明或暗,或松散或紧密的“帮派”“团伙”,并首次公开给这些团伙命名为“石油帮”、“秘书帮”、“山西帮”。(网易)
圈子文化,在我国历来褒贬不一,良莠不齐,而要真正评判“圈子”的好坏,就必须追究其结合的根源。
有的圈子是因为兴趣而结缘,因为志同而道合。找到爱好相近,理想相似、诉求相仿的“知己”对很多人而言可谓是大慰平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也是一群志向相同年轻人的“圈子”——这类因兴趣爱好、理想抱负而结合的“圈子”毫无疑问应当算是积极向上的。
而与此相对的,则是那些因为利益、欲望而相互抱团的“圈子”:对内蝇营狗苟,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对外则多方刁难,排斥打击,落进下石。这样的圈子,尤其是生长在政府、党内部的“圈子”,就好比《红楼梦》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贾王史薛”金陵四大家,家家户户、你你我我互为一体,水泼不进,针插不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讲话指出: 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当家长式的人物,希望别人都唯命是从,认为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就是好干部,而对别人、对群众怎么样可以不闻不问,弄得党内生活很不正常。”就一针见血的点明了这些 “圈子”对党和国家的危害。
官场“圈子”的危害一方面在于“占山为王”:把圈子里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算作自家的“私利”,大搞“圈钱运动”,以权谋私、徇私枉法。在这个“圈子”里,有“靠山”挺,有“兄弟”帮,有“小弟”撑,人人都是“利益共同体”,裙带关系盛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官官相护,将国家公利全部变为小集团的私利;另一方面则在于“争名夺利”:圈子和圈子之间争权夺势,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山头,为了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互相攻讦,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内耗”或者“窝里斗”上,根本不顾社稷民生——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台湾经济停滞的主因之一就是“蓝绿”之争。
因此,破除政府机关内部的“圈子文化”实际是打破利益的枷锁、人情的桎梏。“圈子”并不是避风港,反而是禁锢理想和抱负的藩篱。只有每一个政府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将心力花到为人民服务上,而并非为了一己之私、之利沉迷于苦心经营、排队站列,方能真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职责。(文/胡糊)
作者: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