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常常用到特写镜头。它通过突出某个人物局部或物品细部,或展示内心,或烘托氛围,给人深刻印象。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干部佯装下基层,留下不该有的“特写镜头”,让群众侧目甚至反感。(12月1日《人民日报》)
作为党的干部、人民的公仆,下基层是工作必需内容之一。即便办公地点是在机关,办公内容多涉及文件、材料,下基层也是少不得的功课,是上至领导、下至科员必须学习的“必修课”。因为只有深入基层,文件的制定才能合规又合理;只有和群众深入摆谈了解过,政策的执行才有可能落实到位,不走形式,避免偏差。
但事实上,我们有些干部却将下基层当作完成任务,虽然人在基层,可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却着实让人觉得别扭和难堪。“三头干部”,让群众如何对干部说说“心理话”?“田埂迪斯科”,让群众如何与干部“套套近乎”?“洋腔洋调古人云”,又让群众该如何理解干部所说的话?“一次笨拙、恶劣的表演,会抵销数十次真诚的付出”,如此“特写镜头”,只会损害党的形象,败坏社会风气。
笔者以为,下基层不能只是为了下基层而下基层,若“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佯装的基层之行究竟还有何意义?自己心塞,群众失望,党和政府的也形象一落再落。因此,真正的基层之行应该是投入真心的,是下得来、蹲得住、处得好的,和群众同吃同住,对问题入脑入心。如此的基层之行,方能有所收获,群众的问题摸清了,政策的制定更有谱了,党和群众的距离也将越来越热络。
有群众说,干部下基层,要有进庙堂烧香一样的菩提心,要有回家看父母一样的孝敬心。笔者想说,或许佯装的基层行省时又省力,真实的基层行耗时又费劲,可我们的工作不就是为了群众吗?下基层作为一种方式、一种途径,只要是真正为了群众好,我们都该执行到位、坚持到底。
作者: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