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的小蔡,应聘工作已进入复试阶段,复试的成绩也较为理想,但却因为一份让人瞠目结舌的手写简历,没能获得这份工作。经询问后才得知,原来是在她400字简历里竟有24个错别字。(9月15日重庆晨报)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一切智能化的机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处理和完成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所需。但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我们对电脑、手机等载体形成了巨大的依赖性。报道中的小蔡仅仅只是因为简历中出现诸多错别字而功亏一篑,一份难得的工作便付之东流。对于错别字连篇的简历,众多看客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错别字事件虽小,但这严重说明人类书写能力的下降,科技的智能化折射出了人类动手能力的退化,我们不得不引起高度的重视。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科技智能化改变了生活,从深层次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态。智能化带来的便利,也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带来不利影响,凡是都有替代性,当我们依靠吃药来抵抗病菌的时候,人体自身免疫力就会下降;当我们依靠激素来对抗感染时,会造成其它后遗症。同样,当科技替代了人们的劳动,人们的劳动能力就会下降;当科技代替我们的思考和记忆,我们的思考和记忆能力就会下降。科技的智能化必然使在替代人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同时,让人类逐渐依赖科技,使独立生存能力下降。
过去人们生活相对隔绝,信息闭塞,但由于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发达,我们很难置身世外了,想关闭电话、网络,到一个清净的地方,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机器智能化可以为我们节省精力,可以节约时间,可以辅助工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带来廉价的产品。长此以往,人们有限的能动性被高科技打破了。就比如,老人们认为现在的孩子聪明,很多都是“表面现象”,陪伴孩子生活的电视、电脑、ipad、游戏机等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充斥在生活中的动画与游戏,因为声、光、色彩、图像越来越完美的挤占了孩子们想像的空间,孩子的生活中也早已实现了“全自动”,洗衣、做饭、拖地、购物等等,就连削铅笔也是“自动化”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需要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些过于便利的“自动化生活”,更会让现在的人们身、心、脑都变得懒惰。
“大学学府”是学子心目中向往的象牙塔,不仅是获得知识的天堂,更是塑造优秀人才的宝贵圣地。而现在的大部分大学,论文、调研报告等甚至是考试都是在电脑上操作,在简历中出现错别字就不足为奇了。所以,笔者呼吁,全日制教育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该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这不仅能养成动笔的良好习惯,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科技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它却在摧毁着自然规律,打破自然的和谐。我们不能让现代化的科技吞噬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被高科技打败,所以,我们亟待在两者中间找到一个制衡点。(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