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康熙微服私访察民情,今有干部立足基层惠民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基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走基层”就是要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打牢这个基础。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工作量大,矛盾突出,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些基层干部慑于困难,甘当“好好神仙”,本着只要不出事就万事大吉的理念,让“走基层”变成了“走形式”。这犯了“走基层”的大忌,违背了“走基层”的初衷。
“走基层”关键在于“走”要走进基层方能亲近人民群众,想人民所想、做人民所做、做人民所不能做。众所周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将人民大众的重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要想顺水行舟而得天下,首先的必修课就是“惠民生”为人民群众做出应有的贡献,事事为民着想,让人民走上致富的大道。
“走基层”切忌走马观花。执政之基在基层,人民群众在基层。基层是实践的主战场,基层是新闻的原产地。身沉基层,心系群众,在立场上、态度上、感情上要贴近群众。如果走基层搞只是走马观花、走过场、做样子、搞些形式一阵风,就会失去意义和作用。我们必须把功夫下在基层,把心操在基层,把劲使在基层:基层有所想,我必有所感;基层有所呼,我必有所应;基层有所盼,我必有所办;基层有所求,我必有所助;基层有所需,我必有所为。这样,我们才能听到真话、看到实情,赢得民心。
“走基层”不是一个形式也不是一句口号,注重的是实效。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央要求全党、全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党员干部要在服务群众中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有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魄力,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担起解决农村问题、群众问题的担子。要继续保持思想的纯洁性,发扬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注重成果、多办实事。尤其是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线,更应多走走、多看看、多问问、转作风,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反思之心,莫让“走基层”变成了“走形式”。
成功的是国家的惠农政策,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点头称赞,加上基层的机关干部开展“走基层”一系列活动,逐户走访困难群众,细心慰问,了解其困难所在,对症下药,对民生的诉求亦是事事放心中,尽自己所能做出应有的改变,只要有人不满意,便做到让其满意为止,多项举措更是逐步走进了百姓的心中。其次为人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尤为重要,所以我们把环境综合治理同样看在首位。机关干部带领村干部及各社长不辞辛劳,战斗在第一线,努力排查,整治各项不合格指标,为人民创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真正将基层的工作视为自己的使命。
作者:梓山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