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河北新闻 > 正文

探寻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河北路径:地下水如何不超采2014-09-01 14:46:17 | 来源:河北新闻网 | 查看: | 评论:0

  宝贵地下水 如何不超采

  ——探寻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河北路径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刘清波 通讯员 刘丁雷 何 菲

  地下水,对于河北来讲,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

  由于多年超采,燕赵大地之下,已经暗藏着6.7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超采区,形成了26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目前,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

  从某种意义上讲,深层地下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我们乃至子孙赖以生存的命脉,地下水超采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利用坑塘、关停各类自备井……我省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了有益探索。

  少用地下水——

  小麦、玉米变苜蓿、花生等,靠调整种植结构,一年可省出12个西湖

  8月19日,秋阳高照,在衡水景县龙华镇贾吕村苜蓿种植基地,繁茂的紫花苜蓿到了收获的季节。在这里,笔者并没有见到北方常见的秋季农作物玉米。

  原来,这里的农民改变了延续千百年的传统种植模式,不再种植需水量大的小麦、玉米,改为种植紫花苜蓿、饲用玉米等耐旱节水作物,并配备了数十套大型时针式喷灌设施和移动式喷灌设施进行喷灌。

  “与小麦相比,每亩苜蓿年均能节水近200立方米。”贾吕村党支部书记贾连海告诉笔者,一年下来,这些地可节水数十万立方米。

  贾连海表示,小麦是“吃水大户”,冬小麦在生长周期内需要3至4次的灌溉。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小麦又占农业用水量的近70%。改变种植结构,就是改变了用水的结构。

  这为我省减少地下水的超采提供了新思路。

  原先华北平原的作物熟制是两年三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变更为一年两熟:一季小麦,一季玉米。而要满足农业生产,只有大量开采地下水。

  一个可以对比的数字是,河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7,河北的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0.7%,但却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养育了占全国5%的人口。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郭永晨认为,河北的水资源禀赋已不适合种植耗水量大的作物,应以水定结构,建立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相适应的种植结构。

  为此,我省提出,在无地表水替代的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适当压减依靠地下水灌溉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为种植玉米、棉花、花生、油葵、杂粮等农作物一年一熟制,实现“一季休耕、一季雨养”,改种玉米、棉花等低耗水农作物,鼓励改种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探索走出一条节水压采稳粮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之路。

  专家同时建议,河北要多调出低含水的产品,多调入富含水的产品,以优化水资源在区域内的二次分布。

  为调动农民改变种植结构的积极性,按照方案,我省将支持各试点县有序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对调整种植结构的耕地将给予一定补助。

  “河北将在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选择无地表水替代的部分区域,调整种植模式面积76万亩,亩均减少用水180立方米,实现地下水压采1.37亿立方米。”省农业厅计财处处长马利民表示。

  而压采1.37亿立方米,就相当于节省下12个西湖的水量。

  留住天上水——

  千座农村坑塘,将实现蓄水近2亿立方米,相当于平添两座大型水库

  驱车于东光县乡间,不时会有一座座水塘映入眼帘,或方或圆、或大或小,堤坡上乔灌草木相映、杨柳依依,水塘内碧波涟涟、鹅鸭成群。

  “原来这里就是一片废弃的坑洼地,村民们就往坑里乱倒垃圾。”站在村子的坑塘边,东光县西王校店村村党支部书记李观栋颇有感触,这个水塘,已经成为调节村庄水资源、美化村庄环境的小水库。

  李观栋说,2005年,该村对村西南部的一片废弃坑洼地进行扩挖改造,建成了目前这个水深8米、面积150亩,可盛水50多万立方米的坑塘,通过水泵扬水,可辐射浇灌耕地面积5000多亩,成为本村及周边4个村农业灌溉用水的“小水库”。

  东光县地处九河下梢,境内80%的浅层水为苦咸水,无法满足人饮及农灌需要,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开采深层地下水维持生产生活,其水资源拥有量更低于全省水平,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

  东光虽然常年降雨不多,但如果没有集蓄工程,即使降了“天上水”,也将无处可放。东光把目光投向了数百座沉寂多年的坑塘。

  按照“最大限度拦蓄地表水,给雨水和客水找好盛水工具,实现多蓄水、多浇地、生态化”的基本思路,东光启动实施了“沟渠坑塘清淤会战”。集中治理河渠水系不畅、水域面积萎缩、水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完善互连互通、互调互补、引排得当的河渠沟塘水网,疏通完善了320多条配套沟渠为辅助的水网格局,构筑起覆盖全县的高密度农田灌排水网。

  其中,坑塘主要通过雨季收集降水和地表径流水等渠道集蓄,据介绍,一次性蓄水就能满足一个季节村民灌溉所需。

  近几年来,东光县逐步完善“一村一坑塘”建设,全县447个村现有坑塘790多座,总面积16416.8亩,可蓄积本地自产水1500万立方米,春秋季跨流域调水时,能存蓄外来客水3100多万立方米,能覆盖全县80%以上的耕地面积。

  去年,东光全县农业灌溉抽取地下水量由以往年份的8000万立方米,降至3000万立方米左右。“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36万群众彻底告别喝地下水,到2017年,全县农业灌溉用水也实现地下水零开采。”东光县财政局局长张立春说

  按照规划,我省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四地将借鉴东光经验,利用起境内的1164座坑塘,这些坑塘将实现蓄水近2亿立方米,这相当于我省平添近两座大(二)型水库。

  用好外来水——

  关闭自备井,引进市场机制管水用水,少采地下水量相当于两个“白洋淀”

  虽然烈日当头,但在海兴县赵毛陶镇董二庄村街头却是一派热闹的施工景象。县水务局的施工人员开着挖沟机,不一会儿就挖出了一条长长的地沟……村民们纷纷来到现场参与施工。

  这是海兴县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一个施工现场。海兴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解决居民的用水难题,海兴投资1.9亿元启动了集中供水工程。

  “2015年底,包括海兴在内的沧州东部地区数百万人口将喝上黄河水。”沧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8%,比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以色列还要“干渴”;浅层水苦咸,深层水含氟量高……地处九河入海口、东临渤海湾的沧州,却曾因为水资源匮乏饱受发展之困。

  缺水就打井!这曾经是沧州解决用水问题的主要方法。不过,严重超采深层地下水带来了地面沉降、运河行洪能力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地质问题。

  长此以往,沧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无法持续。

  为此,近年来沧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自备井关停行动。继市区274眼自备井全部关停之后,南皮、盐山、泊头、孟村、海兴等县(市)也相继关停了自备井。截至目前,全市共关停自备井400余眼,年减少深层地下水开采4000多万立方米。

  减少地下水开采后,沧州的所用之水从何而来呢?

  这时,沧州把目光投向了地表水。近年来,沧州先后开辟位山和潘庄两条引黄线路,黄河水就成为沧州市最主要、最稳定的外调水源。同时,建设大浪淀、杨埕、观州湖等水库,年最大引黄水量近2亿立方米,147万城乡居民喝上了黄河水,大大减少了深层水开采。

  “这标志着沧州的‘水思维’从地下转向了地上,由权宜之计开始谋求长治久安。”沧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过,如果没有好的用水机制,沧州也并不能“畅饮”远来的黄河水。

  “以前老百姓用机井水基本不花钱,去年通上黄河水后,每立方米要交2元的水费。”海兴县香坊乡刘庄子村民刘井山说:“大家都特别注意节约用水了。”

  集中供水工程建设过程中,海兴除在全县197个村全部铺设一套安全饮用水的新管网外,还安装计量设施(水表)2800块。

  沧州还探索出一套“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市县配套、市场运作、群众自筹”的机制。

  在农村,供水水厂和村口以上主管网工程产权属国家所有,公建公管,由县(市、区)政府委托水务局农村供水总站管理。村内管网“民建民管”,产权属本村用水协会所有,入户管道由村民出资,逐步推行一户一表,以价格手段增强农民节水意识。在城市,与供排水集团联合,市场化运作,主要基础设施由供排水公司和政府联合投资,通水后实行市场水价。

  减少超采后,沧州地下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12年《河北省地质环境状况公告》显示,沧州市深层地下水漏斗由2006年的8530平方公里缩小为2012年的6896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水位由-100.88米上升至-84米,年均地下水位上升2.3米。

  按照规划,除了沧州,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我省将全部关闭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并采取封填措施。通过实施南水北调受水区压采方案,到2015年,试点区将压减工业、生活地下水超采量3.04亿立方米。这相当于节约出两个白洋淀的常年蓄水量。

上一篇: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启动 建困难毕业生台账 河北干部考核新机制:清理一票否决 减轻基层负担下一篇: